2014年05月12日07: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治理水平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絕不是說政府無所作為,而是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著力提高宏觀調控和科學管理的水平。《決定》強調,“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這為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更好發揮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
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完善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的宏觀調控體系,統籌做好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抓改革、優生態、惠民生等各項工作,推動實現經濟總量和發展質量“雙提升”。目前江西經濟呈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良好態勢,主要經濟指標處於合理區間,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進一步簡政放權。目前已完成省政府機構改革。與機構改革前相比,省政府副廳級部門管理機構和事業單位減少8個,為省政府近三輪機構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次。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探索省、市、縣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網上“並聯式”審批新舉措,建立行政審批事項目錄管理制度。加強監管能力建設,創新監管方式,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進一步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優化政府機構設置,積極穩妥實施大部門制改革,重點整合職能重疊交叉事項﹔充分發揮江西“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進一步建設旅游強省,將省旅游局升格為省旅游發展委員會,籌建省旅游集團公司。嚴格控制機構編制,推動機構編制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確保財政供養人員隻減不增。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推動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管辦分離和去行政化,推動有條件的事業單位轉為企業或社會組織。
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好政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作用
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決定》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進一步把“蛋糕”做大,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把“蛋糕”分好,在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努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全體人民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
進一步做大“蛋糕”。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最主要的還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堅持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不動搖,通過改革創新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堅定不移地做大、做強、做優經濟蛋糕。
深化各項社會事業改革創新。堅持民生為先、民生為本,深入實施民生工程。籌集財政性資金800億元,集中辦好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50件實事。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重點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工作。增強醫療保障能力,抓好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工作。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繼續實施扶貧移民搬遷工程。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准化建設,改善貧困地區薄弱學校辦學條件。
完善保障公平正義的制度體系。健全社會保險制度,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擴大各項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健全社會救助制度,落實好社會救助和保障標准與物價上漲挂鉤的聯動機制。建立特別救助制度,對未納入低保的貧困家庭和遭遇天災人禍的困難家庭實施救助。加大醫療保障力度,提高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補助標准,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加快發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推動26所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証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
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讓農民平等分享現代化成果。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大對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就業創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把進城落戶農民納入城鎮住房保障和社會保障體系,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城鎮建設用地指標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挂鉤機制。深化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規范征地程序,完善征地補償辦法,落實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建設,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作者為江西省省長)
《 人民日報 》( 2014年05月12日 07 版)
上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