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問:2012年,萬達文化產業集團成為中國最大的文化企業,除了體量和資金量都要最大以外,請問還應有怎樣的創意內容,讓這“最大”名副其實?
答:新成立的萬達文化產業集團注冊在北京市通州區,注冊資本50億元,資產310億元,預計2012年收入220億元,無論注冊資本,還是資產、收入,都遠遠超過國內其他文化企業,成為中國最大的文化企業。新成立的萬達文化產業集團整合了萬達集團的文化產業資源,旗下共有11家公司,涉及9個行業,包括中國萬達院線、美國AMC影院公司、萬達影視傳媒公司、萬達德貢舞台演藝公司、萬達電影科技娛樂公司、大型主題公園公司、萬達美術館、大歌星連鎖量販KTV以及財經類周刊《華夏時報》、商業類月刊《全球商業經典》和《大眾電影》雜志。
萬達如何發展文化產業?第一,創新產業模式。做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走原來的路,用新的產業模式引領發展。第二,產業規模化經營。中國的文化產業有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小、散、亂,我們做文化產業時就堅持一個原則,堅決把規模做大,做連鎖化,通過信息化的技術,降低管理成本和運營成本,實現企業的利潤增長。第三,實行科技管理。快速發展中“不翻船”,還能運行穩,最大的體會就是信息化管理。第四,引進頂尖人才。文化產業主要是創意產業,人才是極其重要的。人才方面,我們不僅要引進優秀的人才、引進一流人才,更定位於引進全球頂尖人才。
盧正剛(北京水晶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問:水晶石在科技和文化的融合中有何理念與訣竅?
答:公司始終秉承著“科技服務文化”的理念,認為科技是服務於文化傳播、文化表現的輔助和支撐工具。公司完成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受到廣泛贊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原著本身深厚的藝術感染力,公司新穎的科技手段推動了它的傳播。公司也利用同樣的技術手段再現了其他的畫作,卻難以達到同樣震撼的效果。因此,公司不斷告誡員工避免作品的過度數字化和電子化,避免科技手段喧賓奪主。
若問我們的訣竅是什麼,那就是專注。公司處於博大的文化領域中一個細分的領域,專注於文化藝術的視覺傳達。公司的設計師多在三十歲上下,他們專注於利用年輕人可以接受的欣賞和思考方式助推文化藝術的呈現與傳播。隻有依托文化藝術的精髓,專注做我們擅長的部分,才能制作出符合當代人群審美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
池宇峰(完美世界董事長):
問:完美世界的產品影響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請問如何實現從一個網游公司向文化全產業鏈公司升級?
答:互聯網時代,我們利用互聯網娛樂產品這種新的載體,可以用更短的時間、更高效的方式,進軍全球市場,傳播中國文化。從影響的方式來看,電影的特點是“廣”——擁有最多的觀眾﹔游戲的特點是“長”——一款游戲,玩家甚至可以在裡面玩很多年。所以,我們可以借助網絡游戲深入細致地介紹中國文化。
從最早進入教育文化領域的洪恩教育,到互聯網娛樂的完美世界,再拓展到影視公司,其實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順應行業發展大勢,創造讓人快樂和幸福的產品。人本能的快樂和幸福感絕不取決於掙錢多少,而是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后,可以去享受生活,比如玩游戲、看電影、出外旅游等等。教育文化產業讓人具備更高的素質,有能力去追求更多快樂和幸福﹔互聯網娛樂產品直接創造興奮感和快樂﹔電影則是更高層次的快樂享受,除了帶來直接的快樂體驗,還帶給人們長久的討論和思考。
梅帥元(山水文化公司董事長):
問:每年一台實景演出,11年來已推出11台實景演出,這其中的最大收獲和體會何在?
答:最大的體會是把自己融入到山水中,成為山水的一部分。中國文人自古以來就有山水情結,東方哲學一直推崇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實景演出正是這種精神的最佳體現形式,正好為文人們所用,以展示這種情懷,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它從中華文化的積澱中走來,又沿著中國文化的脈絡傳下去……這也能回答實景演出為什麼沒出現在國外,而是中國首創的一種藝術形式。
並不是一切戶外演出都是實景演出,現在許多“實景演出”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實景演出。實景演出的核心是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人不會過分張揚自己的能力,而是融入山水、寄情山水。文化產業有個探索的過程,實景演出也一樣,現在有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希望理論界加強研究,總結實景演出的規律,正確引導文化產業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