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張維為:中國道路探索與中國話語體系建設
2013年01月29日10:0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特征的三個關鍵詞

  記 者:
您能不能用一些核心要素或關鍵詞來提煉一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特征呢?

  張維為:一定概括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特征的話,我想,可以從以下三個關鍵詞來分析:

  第一個關鍵詞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它背后體現了很重要的哲學思想,就是我們講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現在回頭來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實事求是確立為黨的思想路線和指導方針后,與蘇聯、東歐以及中亞的前社會主義國家相比,中國成功地避免了政治浪漫主義和經濟浪漫主義。實事求是要求我們做什麼都要自己看一看、試一試,一定要汲取別人的經驗和教訓,不要過於相信純理論,而應看看實踐中做得怎麼樣。為什麼採用所謂“民主化”的非西方國家大都陷入混亂甚至經濟崩潰了?為什麼這些國家的資產幾乎都給西方資本席卷一空了?我們要提出這些問題,同時不斷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我們的道路已經越走越寬廣,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偉大意義所在。

  第二個關鍵詞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也好,改革開放也好,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推動民族復興和文明復興。

  第三個關鍵詞是“五位一體”。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與生態文明建設五個方面互相影響、互相滲透,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創新。

  中國道路具有世界意義,勿迷信西方模式

  記 者:
張教授,您曾擔任鄧小平及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英文翻譯,走訪過100多個國家,並在海外工作生活多年,從您的角度看,中國發展道路對世界有著怎樣的借鑒意義?

  張維為:中國發展道路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它明確地說明了不要迷信西方政治經濟模式,每個國家、民族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國情、民情來選擇並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曾經,世界各國要麼以西方模式,要麼以蘇聯模式作為發展的借鑒,蘇聯解體后,蘇聯模式崩潰了,隻剩下西方模式可供參考。中國三十多年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証明,我們的探索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們完全可以走出第三條道路,從全世界范圍來看,每個國家都可以進行自己的探索,走出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道路……我走訪了一百多個國家,從世界范圍來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們取得的成績比其他發展中國家取得成績的總和還要多。

  在中國歷史上,毛澤東也好、鄧小平也好,他們都指揮過千軍萬馬打敗過西方列強,所以他們有自信心。但是非洲等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人是西方培養出來的,他們的腦子裡除了西方模式沒有多少東西。他們現在看到中國可以做得這麼好,受到了觸動,也開始研究中國模式了。我們的中國經驗、中國模式對發展中國家的啟迪是非常大的。

  其一,中國消除貧困的意義重大。所有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消除貧困,而中國是消除貧困工作做得最多、最好的國家,全世界70%的貧困是在中國消除的,把印度、巴基斯坦、埃及、巴西等第三世界國家消除貧困的成績加在一起,也遠遠不及中國。世界上現在大約有一半人生活在貧困之中,大致上這些人中的一半,每天收入不到一美金,另外一半,每天收入不到兩美金,而且他們基本上沒有土地和房產。在如何使全世界窮人走出貧困方面,中國模式起到了很好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其二,中國政治道路的借鑒意義。中國選賢任能制度對世界也有很大啟迪。我有一次去肯尼亞,他們即將舉行總統選舉,讓我談中國模式,問我肯尼亞能不能學習中國模式。我說實際上很簡單,你們如果按照中國模式來做,可以把過去五年裡干得最好的省長通過某種程序選拔出來,最后提升為國家領導人。當時的會議主席說你講得有道理,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沒辦法這樣做了,因為他們已經走上了西方道路。他們的路徑就是選舉,選完之后就亂,亂了之后就打,打完之后就是族群更大的分裂,到現在還沒有緩過勁來。第三世界有很多這樣的國家照搬西方的做法,這是西方強加給他們的,他們太窮、太弱,如果西方不給他們援助的話,他們的政府都無法生存,所以就造成這麼多的問題,一個接一個都成了扶不起的阿斗。所以說,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在政治上對許多國家都有啟迪。

  其三,中國人的思路對解決全球問題也有意義。現在有很多全球性問題,中國的思路看來還有可能解決,而西方的思路則解決不了。比如我們現在說的文明沖突問題,伊斯蘭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之間存在著很大的沖突,因為這兩個宗教的歷史傳承都是排他性的。如果你是基督教徒則不能信仰伊斯蘭教,反之亦然。而中國文明的傳承是和而不同,中國人在宗教問題上是非常包容的,中國人可以同時信仰佛教、道教,也可以信仰儒教(嚴格講這不是宗教)。中國人在宗教問題上是比較包容開放,所以中國歷史上宗教戰爭非常之少,而西方歷史上宗教戰爭打了至少一千年,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沖突到現在都沒有結束,關鍵問題就在於這兩個宗教都是排他性的。在目前這樣一個全球化時代,排他性的文化和政治怎麼可能解決文明沖突問題?不可能。

  還有氣候變暖問題,按一人一票的方式,在任何歐洲國家或者美國,要決定增加燃油稅就很難,政府是要下台的,盡管增加燃油稅有助於環保。而我們中國模式一旦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效率和能力則比西方模式大得多。正如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事實上我們在新能源、太陽能、電動汽車等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了,這個變化是幾年之內實現的,四五年前在這些方面我們還很落后,但我們一下子就走到了世界前列,當然,我們也面臨很多挑戰,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記 者:中國的發展道路、中國經驗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借鑒意義,在側重點上還是有所不同的。

  張維為:首先,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道路、中國經驗最主要的借鑒意義就是消除貧困,不僅包括總體的哲學思路,還包括很多具體的做法,對發展中國家都有啟迪。事實上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派人到中國來學習怎麼消除貧困,這個過程正在進行中。其次,有很多發展中國家沒有自信心,我們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找到自信,不要迷信西方模式。

  對發達國家,一百多年以來,中國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在向西方學習,現在還在學,以后還要學,因為西方確實有不少地方比中國做得好。但是西方現在也需要解放思想,更加客觀看待中國,看清中國在哪些地方做得比西方好。就拿上海和紐約比較,上海的硬件已經全面超越紐約了,無論是港口、機場、碼頭、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商業氛圍,都超越了紐約。在軟件方面,很多關鍵領域也超過了紐約,比如人均壽命,上海比紐約高三歲﹔嬰兒死亡率,上海比紐約低﹔城市治安,上海比紐約好很多。實際上美國總統奧巴馬這些年多次提到中國崛起給美國帶來的震動。中國人的特點是不把自己的模式強加於人,不像美國總認為自己的模式是最好的,一定要別國照搬,這是傳教士的傳統。

  中國的成功是所有國家都能看到的事實。實際上今天中國周邊的國家或多或少都在學習中國:北朝鮮、俄羅斯、中亞五國、印度、巴基斯坦、越南、老撾、柬埔寨等,都在某種程度上借鑒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成功因素。非洲和拉美不少國家也在這樣做。

(責編:秦華、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